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,過去十年來我國生態文明保護發生歷史性、轉折性、全局性變化,我們的祖國天更藍、山更綠、水更清?;赝沂猩鷳B環境保護之路,我們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理念,并通過一系列的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工作,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證,向著美麗中山目標邁進,協同推進綠色發展。我市先后成功斬獲“國家環保模范城”“國家生態示范區”“國家生態市”“國家森林城市”等榮譽稱號,大氣污染治理成效明顯,單位產值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、顆粒物排放等指標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,產業綠色轉型效果明顯。但我們也要認識到,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仍面臨挑戰,未達標水體綜合整治工程進入“啃硬骨頭”階段,是現階段中山攻堅工作的重點和難點。
新時代新征程,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,把握新時代新使命,以實際行動推動綠色發展。結合中山實際,推動美麗中山建設,我們要找準未來的發展方向,培育經濟新增長點,挖掘新動能,實現生態環境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。
一是發展清潔能源和儲能技術。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,推動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,這既是基于我國資源稟賦和能源安全的考慮,又是出于我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。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呈現“富煤、缺油、少氣”的特點,British Petroleum(英國石油公司)公布的《2021世界能源統計報告》顯示,我國的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氣儲采比分別為37年、18.2年、43.3年,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39年、53.5年、48.8年,但我國的可再生資源稟賦豐厚,我國目前開發的可再生能源不到技術可開發資源量的十分之一。因此,資源高效利用和新能源的開發,對于我國能源安全尤為重要。為實現“雙碳”減排目標,我們必須緊跟時代發展潮流,助力能源革命和產業革命,鼓勵企業與機構聚焦新能源、新能源汽車、儲能設備等清潔能源行業,加快氫能、風能、生物質、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領域發展應用,助力構建新型能源體系。隨著未來清潔能源穩定供給的需求增大,分布式儲能的應用市場也更為廣闊,燃料電池、液流電池、超級電容器等需求明顯,我們要抓緊先機邁向智慧儲能時代。
二是發展低碳零碳負碳技術。從碳達峰走向碳中和,需要經歷分階段的產業轉型和技術發展,第一階段是實現碳達峰的過程中,要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,達成能源結構的轉型,從而實現碳排放總量增長趨勢的控制,第二階段在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,要擴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規模,如新能源設備的市場份額,有效實現產業綠色低碳轉型,并加大CCUS(Carbon Capture,Utilization and Storage,碳捕集、利用與封存)和BECCS(Bio-energy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,生物能結合碳捕獲與封存)等負碳技術的推廣,從而更有效地實現碳中和。要實現二氧化碳的循環利用和高效轉化,有必要鼓勵企業相關技術應用和創新,如使用藻類植物固碳生產生物質燃料,建筑行業發展固碳混凝土,生產領域所需二氧化碳分離回收設備等,打造綠色低碳城市。
三是完善制度機制保障生態優先。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,是關乎我市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標。我們要善于運用市場機制和政府調節來控制污染、保護生態、實現增長,通過落實排污許可制控制污染排放總量;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;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,對生態環境破壞行為進行規范;健全中山污染防治長效機制,促未達標水體綜合整治;加快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程,推進打造美麗中山;發展綠色債券、低碳轉型基金、綠色信貸及其擔保等金融工具,協同推進我市生態文明建設,從而實現降碳、減污、擴綠、增長,助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。
(作者系中共中山市委黨校決策咨詢部教師)
編輯 陳家浩? 二審 朱暉? 三審 徐小江